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微光134 守護老幼窮

直至五月三日,全台確診人數為一七三九四二人。若以「萬人確診率」來排行,前幾名竟然不是雙北市疫情重災區,而是宜蘭南澳鄉和花蓮秀林鄉等原鄉部落。這顯示未來要病毒共處的新常態下,原偏鄉的醫療守護與社會照顧網絡,勢必要有全新的設計與想像。本文將說明筆者對疫後社會所想像的移動照護網絡—微光134行動。

筆者從事偏鄉研究超過十年,觀察到原偏鄉並不缺乏有形資源,而是受困於三大「先天不足」:企業家精神不足、工作機會不足與運輸微血管不足。原偏鄉因為缺乏第二部門(企業組織)願意有計畫地投入於地方產業的推動,只見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投放許多短期方案與救濟陪伴;第一部門(政府單位)雖每年編列大量的計畫預算,但因官僚體系造成跨部會資源無法整合,預算執行結果常是「手術成功,病人死亡」,面臨周而復始的治標不治本。

筆者二○一八年開始嘗試在台中梨山部落和新北烏來部落二個原鄉,整合中央政府衛福部的長照2.0預算、科技部的研發經費、教育部的USR資源、企業的CSR資源、非營利組織的愛心和逢甲大學的師生力量,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置偏鄉Uber—小驢行預約媒合平台,聘用在地原住民從事接送任務,推動「一台車養活一家人,服務整個社區需求」的微血管運輸倡議,希望能用富人性化的資訊平台調度在地車輛與司機,來打通原偏鄉「人進物出」的任督二脈。

過去四年以來,這項「小驢行.接送情」的社會倡議,已獲得全台灣約一千萬人口的六個縣市政府支持,透過建置交通預約系統,整合地方政府不同業務目的之車輛,從事長者就醫、身障就業、兒童就學、民眾就養等多重目的的出行。目前也正積極推動「車不休息、人休息」共享模式,於周六日或連續假期將車子投放於載貨物流或地方小旅行。目前小驢行已成功媒合超過一百萬趟次的長者就醫和原偏鄉出行接送。

同時,也因為地方政府的成功經驗,如今這個社會實驗也於過去二年間接帶動了交通部《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的修法,讓民間白牌車合法經營偏鄉客運服務,增加參與偏鄉公共運輸服務彈性;同時也鬆綁了偏鄉汽車客運、計程車與自用車除了載人以外,也可同時提供貨運服務的限制。終於讓制度法規可以符合原偏鄉的特殊需求。

去年大疫當道,新北市政府更徵召小驢行調度平台和長照專車,推動「微光抗疫」確診者專車接送,完成約四千四百趟次的確診者安心返家服務。

展望未來,與病毒共處將成為新常態,筆者也正構思如何結合社會各方資源,放大微光力量—號召一三四家企業,支持一三四位原偏鄉民眾返鄉,協助融資取得一三四台車輛,培力成為照顧服務員司機,返回家鄉守護老幼窮。用微光134行動,帶動人口回流。

(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 本文取自:聯合新聞網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